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静思居

探索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苦笑着接受教育的现实  

2013-12-24 00:51:28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有哪所中国大学让你满意?

“我非常欣赏陈丹青。”张镇之(化名),某名牌大学副教授,从教接近30年。“他能独立生存,大不了辞职继续当画家。如果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,那学术或艺术都无法生存。

通常解决生存问题的方案只有两个:一是市场,一是体制。如果不能像陈丹青那样从清华辞职去卖画,那么就只有深入体制的种种是非中去换取生存的资本。

每个进入体制内的人虽然都在抱怨体制的缺陷,但实际上人人都是体制这堵“墙上的一块砖”。

《大学有问题》这本书的作者、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认为,国家包办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,高等学校不仅仅是由国家投资,更重要的是要听国家的行政指令,没有独立的个性(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,所有教学计划、教学内容都要听国家的行政指令)。

“现在的症结,是大学在套用行政的那套体系。”张镇之说。从助教到讲师,到副教授,到教授,大学的职称晋升也是按部就班进行。到了一定年限或学历,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,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,职称就一步步往上升。

“以前一本书能增加人类的知识量,现在一本书会增加一个教授。”张认为正是这样的考核体系导致学术的泡沫化书籍、纸张由知识的承载物逐渐转换为职称的“兑换券”,对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。

有统计资料显示,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。但是,在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之类的指标上,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在一百多位。

张镇之说:“我们缺乏对学术成果的严格把关。现在好坏的标准是由行政确定的考核指标,而非纯粹的专家组由其内容判定。”

高昌平(化名),一名正处于学术旺盛期的年轻大学教授,对《新世纪周刊》说:“浮躁的根源,就学校而言,与现在的教学评估体系所体现出的重科研、轻教学重数量、轻质量的教学评估有关(HJC点评:质量把关,内容审核可是一项技术活,即考验领导者的顶层制度设计水平,又考验审核委员会的理解分析能力),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实际上(名义上还是重视的)已不再重视教师的教学成果或教学努力,对教师而言,最聪明的做法可能就是只要保证完成一定工作量、凑够论文篇数就行了,与其将精力投到教学上,还不如多做点课题、多挣点钱。”

在高所在的大学里,一旦三年一期的在字数、本数等方面有硬性指标的科研考核不合格,教师面临的结果就是职称被降级,且未来几年不得晋升,原职称与降级后职称间的收入将全部收回,而且没了评奖、评优、申报课题等各种机会。

大师需要一些闲暇

爱因斯坦在中国成不了教授,他太年轻,不够资历。”张镇之说,“可是人的创造性是随人的老龄化日渐衰弱的,真正的大师一般是在40岁前达到自己人生学术创造上的最高峰,其后的工作就主要是完善和修饰了。通常,如果40岁以前还不能有所创造,那一个学者一辈子就很平庸了。”

高昌平认为,就学校整体情况而言,浮躁更甚者恐怕还不是年轻教师。一是年轻教师似乎没有多少可以浮躁的资本和条件,二是就算年轻教师浮躁也跟学校的评价体系、学校的办事作风,跟整个社会重名利思想有关,更是被眼下当红的教授及学术明星们给影响的

从工作量上来看,年轻教师任务是最重的,从科研上来看,哪位名教授的研究不是由年轻教师或学生来做?而年轻教师由于资源少、名气小,不会整天忙于参加社会事务,因而在教学、科研上投入肯定是最多的。也是因为没有多少名气,年轻教师要发表论文、要出书、要拿到课题谈何容易。

张镇之教授心目中的大师状态是:淡泊宁静于心,博览深践于行。

“大师通常处于慵懒的生活状态下。”张镇之列举了牛顿、爱因斯坦等人:“牛顿得有在苹果树下思考的闲暇。”他认为,仅靠推理和积累成不了大师,通往大师之路是由思想的火花点亮的,而灵感通常来自于闲暇时分

“如果换了我是大学校长,我就会给有潜质的年轻人5~10年的考察期,根据研究内容的难易而定,他们爱干嘛就干嘛,如果时间过了还没出成果,那就没啥创新性了,出了优质成果就给教授头衔,教授的待遇应该被拉开。”他还认为当下教育界不能宽恕失败,三年的时间,对做大学问而言,是注定不可能成功的。

高昌平说:“学校得真正尊重大师,指那些真正在人品、在关爱学生、在投入教学、在推动学术上为人称道的大师,而不是靠头衔、靠职务、靠社会影响(非学术影响)而树起来的所谓大腕。”(HJC点评:如何量化那些看不见的指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。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2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